刘公谷和刘公塘

  刘公谷,俗称仙师岩,在湖横乡的马鞭山两崖间。谷虽不甚深,但两边高崖峭峻峙列,磴道曲折迂回,谷底流泉镜静,其间峰、石、洞、瀑、潭俱全,有十八景之称,常年游人不绝。刘公谷前接柳市平原,有杭温公路经过,交通十分便利,驾小车可通至山下。其距柳市镇不过四、五里,若沿谷间山径翻过马鞭山,山阴处便是杨八洞风景区,从杨八洞北行下岭东去五里达县城,西去八里是中雁荡山。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刘公谷以她特有的风光,将有待于进一步的开发和利用。 
  刘公谷之成为名胜,可追溯到一千多年以前。相传晋名士阮放隐居山下,王羲之尝顾访之(省、府志均有记载)。此后,稽古揽胜者接踵而宋。今在距谷口不远的“上天梯”(系十八景之一)下方石壁上,保存有两处北宋摩崖。 
  其一,在“上天梯”西南的悬岩上,系刘公舒、张纯民题名,其二是元丰己未周开祖(周邠)题刻,楷书。 
  除上述二处摩崖外,在“上天梯”岭背还有一宕,上刻“刘公谷”三个大宇,篆体,直书。摩崖通高一点五四米,阔零点四四米,无落款,故史志上将该摩崖列在年代无考古刻中。最近,笔者偶尔发现宋人林一龙游刘公谷的《记文》一篇,中记述:“有巨石状类欹壁,踞临潭面,上篆刻‘刘公谷’三大字,磨勒精古,令人玩赏不已。”《记文》作于宋咸淳四年,可见公元一二六八年以前,此摩崖已存在。 
  刘公谷是纪念南宋绍兴二年乐清县令刘默而命名的。《乐清县志》载:“刘默字识道,沂州人。为令有政声。自县城迎思门至馆头迤通五十捐律筑塘,民甚便之。湖横山饶名胜,距塘不远,默于巡功之暇憩游于此。民怀其德,名之曰刘公谷。”关于刘默筑塘之事,邑志上仅有极简略的记载:“起自县西承流门外,至馆头五十余路里,通府治。县尝有水患,行者病焉。宋绍兴初邑令刘默役西乡民人分界修筑,增加高广。民甚德之,名刘公塘。”刘公塘圮废多年,几不为今人所知。笔者和周守华、黄土华等同志,曾陆续到湖横、湖头、万家、茗屿等地进行了一次考察采访,总算对刘公塘的原貌有了一定的了解。 
  刘公塘自迎恩桥西(即今乐成镇通井街)南下,经下马桥沿运河西岸径直抵万岙,由万岙折西南行通峡门,出峡门折而西,经湖横向西直出,过方斗岩至湖头,又向西经西宋后,行孤屿前,越过沟旁桥至万家,再西出过廿里桥折而南,在马山折西穿沙门,经高岙、白鹭屿,折而南行达于琯头。全长五十余里。 
  从现存的刘公塘遗迹,特别是湖横西岙村前刘公桥和万家西洋河口水渚一带,在大旱期间河床里刘公塘残迹来看,塘两侧和路面原都铺砌块石和条石,基础部分宽三至五米,估计路面宽度不下三米。其所经过的沿途,尤其在湖横、湖头和万家等地,河汉湖湾如织,在五十多里的道路上,要建造数十座大大小小的桥梁,为取直道而免绕弯路,有相当段路是筑在运河的水中央,今湖横刘公桥便是实物见证(此桥构造单间,跨径四点一米,两墩宽三米,两块巨大的桥板连接长堤,由于人为的破坏,其中一块桥板和长堤石块被盗。最近当地一批热心文物的老人,筹资对刘公桥维修加固,使这一古迹得到保护)。此外,可为见证的还有万家沟旁桥、西详运河中几个水渚和南岙廿里桥等处。如上所述,刘公塘工程之浩大,实为我县历史上罕见。 
  由于刘公塘是依运河航道修筑,当时在施工过程中,一方面将原河堤增加高广,使成大道,同时也改造了古运河,挖深加宽拓直,使之面貌一新,故邑志上也称运河为刘公河。自此这条水陆通衙,河里驿舡客艇,岸上走马行人,南来北往络绎不绝,沟通了县治和郡城间的联系,对我县以至浙东南地区的经济发屉、文化交流和海防巩固,均起了巨大的作用。 
  时代变迁,沧海桑田。八百五十年前刘公塘的筑成,原依山边而行的古驿道渐被取代。后来,现代化交通迅猛发展,杭温公路建成后,刘公塘才失去了以往的作用。 
  人民是不会忘记历史的。像刘默这样一位有贡献于我县人民的历史人物,当之无愧地得到应有的敬仰和永远的纪念。



转载请注明:http://www.leqingzx.com/lqzx/1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