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胜迹话万桥

   “水波微微清风过,竹影悠悠明月来。” 
  用心登临万桥的人,便会赞赏桥头西端的临江亭上,这副对联所描绘的意境。万桥,座落在乐清市天成乡,通体绀红,四墩五跨,宛如飞龙跨江,是著名的石拱桥。 

乐清风光


  桥飞架在赤水港上已有九百多个春秋,是沧海桑田的见证。面对气势雄伟的石拱桥、古朴典雅的临江亭和两岸鳞次栉比的楼房民宅,谁能想到,早在九百多年前,这里却是“潮来白茫茫,潮去水汪汪”的泥涂海滩,水势湍急的赤水港,将这片汪汪泥涂切成东西两片,两岸乡民鸡犬相闻,呼之能相应,但要想不靠渡船东西往来,那就要沿山绕道拐弯抹角走许多里路,要从现在的蒲歧侯宅沿山脚北经皇岙,拐长山,奔南阳,走乌石,西转瑶岙,闯潭头,再越后屿,穿竹屿,直向牛鼻洞,整整经过一个大湾,比直线距离多不知多少倍。 
  乡民们多么渴望赤水港上能架起一座津梁,于是乡之贤哲万规便忧民济世,倡议造桥。万规是当地的一名读书人,勤攻诗书,满腹经论,胸怀报国之志。在应试落榜后,就舍弃功名,砺志敦行,造福乡里。他家居赤水港畔,目睹一艘艘渡船被激流覆溺,便陡然升起造桥的宏愿。 
  宋元祐二年,即公元一O八七年,万规倾献家资,率领乡民,运石筑堤,肇造大桥。可是赤水港水深流急,几次兴波卷澜,冲塌他们辛苦垒成的桥基、桥柱。万规坚韧不拔,屡塌屡建,多方筹资,组织乡民,多时每天发动上百只木船运石,历经八年奋战,终于在赤水港上架起了一座石木结构的大桥。当地乡民为了千古传颂万规的美德,以其姓命桥——万桥。 
  为了打好坚固的桥基,万规已竭尽资财,只能桥柱疏立,跨木为粱。到了明代宣德年间,万桥遭受了火灾,那合抱粗的梁木一旦化为灰烬,乡民们忧心忡忡。这时担任蒲歧所千户的魏迪继承万规的遗志,毅然挑起修桥的重担。他带头捐出资银八十余两来倡导修桥,并派军士广募众缘,化四柱为五洞,树栏楯于两旁,九阅寒暑,终于将万桥建成今天这样雄伟壮丽的卧波长虹。不论在时间上、财力上,还是在规模上,魏迪所流的汗水并没有比万规少,因此,万氏子孙要求将“万桥”改名为“魏桥”,魏迪却坚决拒绝。他说,我倡导建桥是继承万规的事业,为的是利民,不是沽名。于是万桥之名便千古流传。历经元、明、清至今,万桥为虹桥贸易市场的崛起和周边乡镇经济的发展与繁荣,谱写了不朽的乐章。 
  万桥不愧为千秋胜迹。全桥五窦五跨,窦成拱形,跨成阶梯,全用花岗石条砌成,坚固而典雅。五个拱门中高边低,两两对称。据记载,刚造成时,如长虹饮涧,来往帆船可以坦悠悠驶过。桥面五跨成八字阶梯形布阵。桥面两侧的石栏楯上都浮雕着双龙戏珠,形象逼真,给人以欢欣鼓舞的勇气;最高处的两对石栏楯上,雕有狮子滚球,仿佛在欢迎南来北往的行人;桥上所有石栏礅,刻着莲花,或仰或俯,栩栩如生。为了给行旅之人休憩歇息,当年,万规就在大桥的西端辟地建造了临江亭。旧亭四周,植有青竹,每当风清月白之夜,风吹竹动,倩影斑驳,江中沉璧,赏心悦目。南宋状元王十朋,据传是万规的从外孙,常来此处赏景,曾挥毫崎赞,写下了(临江亭赋)。赋中写道: “一来此亭观旧景,风月水竹还依依,水月泛桂香.风竹撼荷衣,江人簇簇看不厌,方知此亭因此生光辉。”王十朋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风竹水月优美的特性,以抒发其襟怀和胸臆,把万桥之景致与万规之节操交相辉映,使桥与亭浑然一体,美仑美奂,使实用价值和文化底蕴水乳交融。 
  万桥也有过一段辛酸的历史。那是在倭寇猖撅之时,乡民们为了抵御倭寇的疯狂掳掠,只得在大桥上加建大石门以阻挡。到了后来大桥石门又被国民党反动派当做捕杀地下共产党员的关卡。 
   新中国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之后,石门被拆除,万桥又获得了新生。如今万桥被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政府拨款、群众捐资对万桥和临江亭进行了全面整修,这座古老而雄伟的石桥又焕发了青春。那些雕刻在石栏楯上的飞龙舞狮,仿佛又在欢庆人间的吉祥和缅怀万规泽被后世的功德。 



转载请注明:http://www.leqingzx.com/lqzx/15.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