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龙山及其周边地区的龙文化调查

  龙在百姓心目中具有神奇的力量。地处东海之滨的乐清历史上风灾水灾频仍,故百姓尤信奉龙神,龙文化极盛。乐清东乡的白龙山更是龙文化的集中地,在乐清市内外影响颇大。白龙山绵亘三十余里,最高峰海拔716.1米。白龙山周边的虹桥、淡溪、芙蓉、清江等乡镇,甚至隔海相望的玉环县,历史上的许多民间龙文化活动都与这座山有关。 

  笔者为开发家乡的旅游事业,在2000年前后曾多次深入白龙山及其周边地区,调查、搜集、整理白龙山龙文化资料,颇有收获。本文内容涉及的地域,主要是白龙山及其周边地区,间或也联系到其他一些地区。 

  一、白龙山之“龙”的由来 

  白龙山的得名缘于下述传说:在大约八百年前,乐清东乡淡溪峃车村(旧名江家村)一姓江的未婚女子,因浣纱吞龙卵怀孕,为父母所不容,居于村后的北大山(后称白龙山)的江家窟处,后诞白龙而成白龙圣母,地人由此立宫祭祀。这一传说明永乐《乐清县志》曾加记载: 

  按旧志载,龙女姓江氏,年方笄未嫁。因浣纱于水滨,见水中一石,状如卵,文采光莹。取置口,复浣纱,不觉吞之,自是有娠,其腹异常。父母疑其有外慕,笞垂良苦。女不得已,至获石所号哭,踊跃溺死于水。忽云雾晦暝,大雷以风,其腹迸裂,有晰蝎出,须臾成龙,入海,犹转身四顾其母。 

  ……龙去,在常熟县庙食。间岁归黄塘(引者按:应为峃车),省母于清江渡,出入雷电风雨中。人见其拏云而入山,其鳞甲如银。龙母常于常熟县听僧说法。乾道年间旱,进士毛士龙祷雨有验。 

  有关白龙圣母江氏女的故事,有的资料和民间传说说得更为具体。说在南宋宁宗赵扩嘉泰元年辛酉(1201)九月初九子时,圣母降生于江家村。圣母幼字琼玉,兄青云配连氏,后隐居讲坛(今之龙水喷青云观即其遗址)而羽化仙去,弟青霞弱冠瘿疹而殇。江氏女于南宋宁宗开禧三年丁卯(1207)五月二十五日产龙。按此说法,江氏女产龙时年仅七岁,这未免有点离谱。又说南宋赵祺咸淳十年甲戍(1274)被敕封为“护国佑民贞心太素江氏龙母圣君”。历年祷雨,先祭祀江氏祖庙,后至龙潭求龙下山,启行还宫亦祭祀江氏祖庙归山。  

  成书于清同治三年间的《白龙山志》,马李春的序言和《白龙山志》编纂者吴永佶的自序都提到白龙山龙神传说。马序说:“且龙泽为神龙胎息,遗迹犹存,岁旱祷雨奇验,尤为雁荡所未及。刘梦得论山云:有龙则灵。信哉!”吴永佶自序说:“白龙山间二雁中,峰峦奇杰,泉石秀特……龙峰山水安雅,如阆苑台榭风清,游者意移。盖雁奇在形,龙胜在神,彼以人显名,此以龙著灵。”“况为灵物诞降之地,亢旱不时,苍生请命,其功更有足多焉。”《白龙山志·艺文》收叶正阳《议建白龙母庙启》说:“今春夏接旱,祷者四出, 曰县城,曰玉环,曰新市,曰蒲岐,曰南阳,曰丽岙,求无不遂,母之为灵昭昭哉!”  

  有趣的是,与白龙娘传说类似的还有乌龙娘的传说。乌龙娘原是虹桥长山村未婚女子,姓叶,打水时拾到龙卵,吞于腹中怀孕,后来避至永嘉苍山而成乌(青)龙圣母。故白龙山及周边地区,也留有乌龙娘信仰的遗迹。 

  二、从宫名、地名、景名看龙信仰 

  据清人吴永佶《白龙山志》载,白龙山上有上、中、下三座白龙圣母宫。而发展至今则有白龙宫、龙娘宫、乌龙宫、青龙宫、白龙太子宫、降龙宫、白龙圣母宫、龙王庙、天子龙潭宫、蟠龙宫等,全山上下有二十来座(其中在建国后建筑的占近半)。 

  至于带“龙”字之地名,多且妙趣横生。地方志载当年的小白龙降生后入东海,入海之际回首望母,故后人将东海边的万桥港称“龙江”,且有一处“龙娘汇(回)”。又传有一年天大旱,小白龙奉龙母之命下山到新市(今虹桥)挖井,为百姓解忧。当时白龙曾歇于一草坦观察地形,又不时回头望母,故虹桥不仅留有一口“龙井”,还留下了“龙坦”与“汇(回)头”的村名。今天的淡溪龙潭古村落,其村名便得之于村后那口历代百姓求雨的龙潭。白龙山的对面山,因是龙居之地的前大门,故称“龙门山”(山上有古老的龙门道观、降龙祠等)。白龙山下之溪则称“龙溪”,其路则称“龙溪路”。峃车村因是江氏龙母的出生地,故此村有江氏圣母祠(今圯)和古老的龙娘宫,旧时该村每年农历五月二十五日均有传统祭祀的龙诞日,今废。又,传说长山叶氏乌龙圣母曾许姻黄塘周姓人,故今日黄塘村东山称“青龙山”(山间亦建有青龙宫)。……这些富有传奇色彩的龙文化,脍炙人口,世代相传。又,白龙山周边的龙顺坑、龙川、石龙头、龙驯岩、龙湖、龙珠潭、龙擦痒、盘龙墩、龙岭、龙泽及雁荡山的大小龙湫、龙鼻洞、龙西、龙避岙、九龙头、回龙嶂、卧龙等诸多地名、景名均带龙字,各有故事出处,例不胜举,乃至白龙山下连人名带“龙”字的也不计其数。 

  三、舞龙与参龙 

  民间舞龙是乐邑东乡龙信仰的主要活动形式之一。明代虹桥就有舞龙迎龙活动。每年农历正月初十至二十日,举行以“迎龙”为主的元宵灯会。正月初十出龙于鳌头庙,十四日游龙入仙垟、邵东吕一带,十五、十六日虹桥龙与东垟龙在栏杆桥头盘龙基地上滚龙,十九日迎“周宣灵王”,二十日迎白鹤大帝,是夜龙游田垟,保“五谷丰登”,后火化“龙骨”(称“纳龙”)。在此期间,挨家挨户“迎龙”,主事向喜庆人家(指建房、结婚、生男孩等户)发“龙帖”,主家均要为龙披“红”,并以酒食相待舞龙人员。 

  迎龙队伍表演滚龙,配以锣鼓,并由一人领唱吉祥贺词,称作“参龙”。参龙贺词种类繁多,诸如贺太公、族长、管理人员、新婚者、生子者、新屋落成者,贺祠堂、庙宇、殿堂、企业,等等。参龙还有唱香案上的摆设,唱神灵保佑,唱摆香案家的实人实事,贺祠多用典故及《千家诗》里的诗句。唱毕,凡立香案者均要送红包为主事或“参龙”先生(可多可少)。其间也有人为求子添福偷偷到龙头下摘龙须。 

  现年86岁的淡溪东高桥村的叶邦华老人是资深“参龙”先生,他接受笔者采访时,高兴地唱了“参龙”词,又将他纪录前人编的与自编的《龙灯庆贺》手抄本交笔者浏览。叶老人唱得有声有色,且贺词讲究平仄押韵,富有诗情画意。据他说,“参龙”内容各地大体相同,但有时 “参龙”先生也临场发挥,穿插一些切合实情实景的新词,都能出口成章。他认为若将前人流传的参龙唱本加以搜集整理,对防止失传和研究龙文化是很有意义的。 

  虹桥镇有两处龙灯:一叫虹桥龙,由姜、邵、陆、瞿、倪五姓轮流主持,以跑龙为主。一叫东垟龙,以滚龙、盘龙为主。两条都是布龙。迎龙壮士穿一色襟衫,着灯笼裤,头包结,腰束带。龙架木骨篾身,共十八节,龙头大,装饰华丽而威武,龙角高耸,龙鼻翘天,龙嘴含珠,龙眼鼓突,龙须飘拂。两肋及颈部都用刻纸花纹镂空,里外三层,有花鸟虫鱼,有人物屋宇,造型独特,集工艺美术于一身。龙头连颈部长约2.5米,龙身每节长1.5米,直径50厘米。中空点灯,节距约2米许,节下有长柄把。自龙头至龙尾,用绘有龙鳞的长布联成一体。游龙时,以龙珠为前导,另有两人手持竹竿高举一对灯笼领先。跑龙时,龙队跑得笔直;滚龙时,龙头忽上忽下,忽左忽右,龙身龙尾,随意上下,忽高忽低,千姿百态。建国以后,仍有丰富多彩的舞龙盘龙活动(但大都简化了烦琐形式或去掉迷信色彩),这些活动大都由殿庙(也有老协组织)出面组织,龙帖还扩发至企业店铺,收入均用于扩建庙宇或公益事业。 

  其他地方的舞龙,如湖边、黄塘、峃前、东垟、瑶岙(该地还有一种属于民间工艺的谷龙)、芙蓉(有板凳龙)等地,均按各地传统进行,形式不一。如峃前舞龙,自明末至今都在农历的正月初七至十七日,有十二花神扮演,“七星”开路,一路号头、细乐、大锣、大鼓,火炮连天。如黄塘则在正月十六“出龙”,至十九“迎灯”,舞龙时前面是“开路神”,接着是“七星五鬼”,后是“缪四候王”,叫做“地神出巡”,最后有彩灯200余对,五彩缤纷,形态各异,夹杂着“买花扇”、“唐僧取经”、“偷尼赶船”等戏出扮演。地处白龙山南麓的湖边“六社”(即潭头、桥底、桥外、高桥、横河、里岙六个村),舞龙迎灯历史悠久(始于明初)。每年农历正月十三至廿一夜连续出龙(期间连做大戏六天六夜),由开路神、七星、十二花神为前导,在十二节花龙之后又扮演众多戏出,每夜观众人山人海,热闹非凡。舞龙迎灯,历来是原路往返,因此至今各村都留有旧路名如“盘龙墩”、“迎灯路”等。湖边龙灯迟至农历正月廿一结束,是虹桥区域元霄节舞龙、迎灯活动的尾声,人称“关门龙”。 

  龙灯制作技艺性很强,“参龙”先生也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胜任,所以有的村要从外地高薪聘请行家。至今虹桥区域制作龙灯者,可推黄塘村的周明魁老人及其子周岩坤等人,“参龙”先生可推淡溪东高桥村的叶邦华老人等。 

  四、求雨始末 

  古时,人们一遇大旱便到龙居之地去祈雨。就乐清而言,这一民间信仰习俗,见诸记载的也已有近千年历史,一直延至解放初期。 

  乐清东乡是求雨习俗最盛之地。东乡的白龙山及其周边地区,拥有的龙文化资源最多,白龙圣母之外,还有虹桥长山的叶氏乌龙圣母和岭底竹龙岙的竹龙(传说为东海龙王之三太子),上述二龙母与龙太子均受皇帝敕封,传说都历近千年,其居处均成为后人前往祈雨之圣地。 

  据虹桥溪西村中学老教师连绍裘老先生、淡溪湖边林岩春先生等众多老人的口述:祈雨之事,往往由好几个村落联合举行。事前均由族长或地方权威人士出面筹措、集资。祈雨的整个过程是:先搭祈雨坛于特定的公众场所,其间又有人来回持香去背来(或说偷来)龙娘金身(或牌位),在连日置于太阳底下的祈雨坛之上立香案供奉。再择日请道士先生来做道事,众人均穿白衣侍候,不得戴笠撑伞,待道士先生宣读祭文毕,顶烈日列队(少者数十人,多者数百人)敲锣打鼓地抬神像、举雨旗、出銮驾,浩浩荡荡到龙宫烧香祭拜,然后至龙潭祈雨。此时,众人皆跪拜于地,由一事前选定的雨手呼天喊地,俗称“开雨旗”,高叫“皇天三宝,白(乌)龙圣母、降雨龙王……”云云,祈求龙母奏玉帝准许龙王降雨,润泽禾桑,保民间人口平安,五谷丰登。祈祷时,一旦潭中浮出一物于水面(或鱼或虾或蟹或水蛇等),均当作龙已显灵,圣迹灵验,立即用事前已准备的工具将该物捞起,置放于一瓶或一罐或一斗之中,再以红绸红绳紧盖紧扎转抛于龙潭里(有的则先带回去供奉后送回)。在当日或数日内若遇大雨来时,即认为求雨灵验得胜,之后便作道场,又摆酒,又请人扮戏出,敲锣打鼓,琴箫细乐,火炮连天,其规模之大,气氛之热烈,更胜于祈雨之时,最后众人列队送龙娘归宫,这叫作“谢雨”。 

  这中间可提的有趣之事有四。其一,凡是到白龙山祈雨的,必须先列队行至白龙山南麓的传说中的白龙娘出生地峃车村,派人上其村之后山去砍伐竹子为雨旗竹(据说别处之竹不灵验),然后才至龙潭村的龙潭(即下潭,因此处有上、中、下三个龙潭)祈雨。这里属县东求雨之要地。本路祈雨者,分别来自南岳、蒲岐、南阳、淡溪、天成、石帆及玉环诸地。其二是祈雨者来回均须走原路(即历史上走的老路)。故县东人历来有一俗话曰:“乌(白)龙娘走老路。”解放后,一次虹桥人去苍山祈雨,为走原路,便把原已扩建的虹桥镇二小之南围墙拆出一大缺口为路。到苍山求雨的以乐成后所、虹桥、长山人居多。其三是县东的四都人一旦祈雨时,均要到岭底的竹龙岙龙潭处,这和王十朋(四都人,系南宋状元)小时曾在该潭边苦读,有竹龙化人长时陪读显圣的传说有关。其所祈之神名为黄龙三太子,故若遇黄头颈之鱼(或他物)便以为三太子现身。据说此处祈雨一旦告成,便会在三日内风雨交加,其势凶猛,令人惧怕,所以非万不得已,不到此祈雨。其四是凡各地祈雨时,功劳最大者,均推那位背龙娘(或偷龙娘)者。因他是为民造福的功臣,故所得俸禄(即工钱)最多,至于吃喝,自头至尾可餐餐参与,若在降雨后那就更其荣耀,几乎至高无上。故很多人想任此美差,竟至还未大旱,便有人去背(偷)来龙娘,居为奇货,让人哭笑不得。其五是玉环人到白龙山求雨事。按传统规矩,玉环人可在农历七月初三至初九来白龙山求雨。据玉环人说,玉环县太爷梦见神人指点,在玉环无雨时可去乐清的白龙山求雨,于是玉环县太爷亲自与乐清的县太爷面商订约,乐清县太爷同意了,但时间限于每年七月初三至初九这七天内。因有这段历史,玉环人说自己与乐清人自古有“龙缘”,至今每年来白龙山进香祭祀者不断,在白龙山捐资建宫、筑路等善举者也甚多。 

  在祈雨之时,县东曾多次发生死人的悲剧。《乐清县志》记载的有三次:1751年农历闰5月19日,大荆士民赴雁荡湖南潭祈雨,农民张廷国跳潭溺死;1851年夏,里民徐友松与众至大龙湫祈雨,徐跳潭溺死;1890年农历6月25日,上陈老农陈兴文与人至寒坑潭祈雨,陈亦跳潭溺死。他们都是自愿跳潭而死,官府认为这是舍身为民请命,有时也给予表彰,如陈兴文死后,当时的知县就特赐他“润洒桑梓”匾额。 

  上面所述祈雨旧俗,历经千年,至今业已销歇。盖当今科学昌明,水利发达,旱灾已基本消除,但就上述三龙潭而言,均地处清幽之处,颇具超凡脱俗的山水本色,又多优美的民间传说和有趣的民俗风情,若开辟为旅游景点,定能吸引众多的游人。 

  五、现状与几个相关问题 

  白龙山的龙文化影响很大。改革开放以后,白龙山龙神崇拜活动又再度兴盛起来。今日每座龙宫内都挂满匾额,锦旗,虔诚的信徒还奉献大批“香金”,来乐助龙宫扩建等诸种“善举”。白龙山上龙宫住持朱林荣老人告诉笔者,白龙山上的新旧龙宫,都靠八方善男信女们乐助建成的。连路途较远的玉环人,一闻讯也立刻集资,派人专程送上白龙山。现在的龙神信仰活动和过去比较也有变化,过去主要是求雨,现在不再有求雨活动,却变成什么事都来求龙神了。以至一些赌“牌九”、“捺花会”者,甚至一些做坏事的人,也来乞求龙神保佑。 

  每年除夕之夜是白龙山最热闹的时候,各龙宫几乎都住满香客,宫内灯火辉煌,香烟缭绕,尤在除夕夜的12点正,鞭炮声震耳欲聋,每个人都在抢点第一柱香烛,热闹非凡。这夜各宫之“香金”收入,少者数千元,多者达几万元不等。当然,龙宫里常年的“香金”收入,都用于修整或改建龙宫、筑路、建亭等公益事上,住持与宫内执事者只可以个人吃、用,决不许拿去养家糊口。 

  白龙山及其周边地区的龙信仰是乐清民间龙文化的一个典型代表,精华和糟粕兼有,为使这一传统文化得到健康发展,笔者提出以下几个问题与大家探讨: 

  1、民间龙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该继承与发扬,关键是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与时俱进,让人们寓娱乐于文明之中。对于舞龙、迎灯活动,随时代的变迁,是否要去掉迷信色彩?又近些年中的舞龙活动,常由一些非正规的庙宇或一些老协组织出面主持,其中难免有以营利为目的者,人们对此多有非议,应怎么办? 

  2、在近十年间,东乡的芙蓉、淡溪、虹桥、清江都相继另建了龙宫,地人们一说这是好事,是龙文化的振兴;一说这是坏事,是属无意义之建筑,这些发起者不管合股或个人纯属营利为目的,是破坏了乐清传统的龙文化,该如何对待? 

  3、为更好弘扬乐清的龙文化,有许多人建议,应与玉环有关部门协同联办健康的龙文化活动,如联合舞龙、举办书画展等来增进乐清的宣传力度,是有很大的意义,对否? 

  4、求雨已成历史。现在的群众已提高了认识,相信科学,再不会重搞求雨,但必须记录这段曾有过的真实历史。故有人提议,可否将过去的求雨习俗拍成专题录像,让后人了解、研究,当否? 

  总之,我们的目的是让中华民族的龙文化为今天的精神文明建设与创建和谐社会服务,让中华民族似巨龙腾飞,春色满园。



转载请注明:http://www.leqingzx.com/lqxw/4.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