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岐古城的文化结构

  历史是城镇根基,文化是城镇魂魄。地处乐清湾一角的蒲岐古城是由屯兵形成的历史古镇,可称军事古镇,古迹文物很多。由于明朝设千户所,朝廷的驻军和地域人文交汇成特有的文化民俗,故又称民俗文化古镇,产生了独放异彩的民间游艺,独具民俗文化特色。这些,使蒲岐镇的品位提高了一个层面。 

  一、蒲岐古城 

  距今6000年后,大陆架上升,原来的海湾渐次淤积,出现新的滩地和新的滨海平原,即今日的乐清湾海岸线。先民们在山边高于海蚀崖、海蚀沟和海蚀洞处居住,采贝捕鱼为食。蒲岐地面上,人们围绕菖蒲墩高地聚居。 

  十二世纪,建造了蒲岐古城,以防海盗。十四世纪,倭患开始,蒲岐城砌石加固,从此定型。周长3里,计600丈,高2.2丈,宽2丈。城门4:东为海国门,西为半壁门,南为东来门,北为广升门,各有瓮城。后塞门楼4座,水门1座,敌台12座,窝铺24个,城垛750个,吊桥4座。 

  清顺治十八年(1661),朝廷为避郑成功,颁布了迁海令,拆除城郭,人们全部迁徙内地。康熙九年(1670),居民返城,重修蒲岐城。道光二十一年(1841)蒲岐城又作修整。咸丰四年(1854)禀生张考吉、介宾叶廷芳和附生何跻瀛再度倡修。咸丰十一年(1861),蒲岐城最后一次修建,更名东门为保厘门,西门为安定门,南门为蔚文门,北门为镇武门。 

  20世纪60至70年代,城墙拆毁,仅留的四个城门和瓮城被列为乐清县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蒲岐千户所所址设在东街,现城隍庙后面,所旁的所池前几年填为平地。所的官兵由朝廷派遣而来。洪武二十年,崔兴带来旗军904名。蒲岐历任千户所指挥达59名。蒲岐千户所设正千户3员,副千户4员。分别担任掌印指挥、武略指挥、千书指挥、管操指挥、出海指挥、巡捕指挥、管屯指挥。千户以下设百户6员,镇抚1元,旗军由904名增至3000多名。辖台2座,烽堠8座。 

  嘉靖三十八年(1559),蒲岐设过营。温州设统陆兵九营(标营、左营、右营、中军营、前营、后营、蒲岐营、珠明营、炎亭营)。蒲岐营和中军营(温州)建立最早,其余各营陆续建立。共有水兵二支(游哨随征)驻扎温州。蒲岐营在乐清十四都,设名色把总1员,领哨官4员,兵494名。平时屯扎蒲岐城,汛期出哨霞堡、娄岙,御高嵩、前塘、后塘、清江渡一带。蒲岐营的范围东至台州府楚门所,渡江20里抵台州太平县,计80里;南至霞堡海口,计3里;西至乐清县,计30里,北至窑岙驿站,抵台州府黄岩县,计150里。 

  蒲岐营的陆路是霞堡、高嵩、后塘、清江渡等地,与台州交界处会哨,调有处州官兵沿途扎守。水路如梁湾、大小门、楚门一带与右营(石码)会哨。 

  据《续文献通考》载,明朝沿海每千户所设抗倭船10只(平均每100户1只),每船旗军100名,春夏出巡,秋冬回守。蒲岐所共配备16只战船(见乐清县隆庆志)。所城上有5座百子炮(见温州府万历志)。 

  蒲岐环境优美,生态良好。海国边城,山川形胜,得天独厚,蒲岐的先民们为了创建美好家园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二、抗倭战斗 

  蒲岐的第一次倭患发生在洪武十三年(1380)。少数倭寇乘船在霞堡崖头登陆,入霞堡村,村民郑则之与倭寇斗击,被杀;洪武二十四年(1391)九月,倭寇侵犯蒲岐所,被兵民击退;建文三年(1401)九月,倭寇侵犯蒲岐所;永乐八年(1410)十月五日,千户、武略指挥崔兴,百户冯春等人抗倭阵亡;同年同月十五日,杨文抗倭守城阵亡;天顺二年(1458),芮伦抗倭阵亡;正德二年(1507)正月,副千户崔瑛抗倭阵亡;嘉靖二十六年(1547),何鹏督筑鹗头城以防倭寇;嘉靖三十三年(1554)七月十一日,崔海抗倭阵亡;嘉靖三十四年(1555)倭寇侵犯蒲岐所,被民兵击退;嘉靖三十七年,千户秦煌等抗倭阵亡;嘉靖三十八年(1559)正月十五夜,倭寇混入积庆寺烧香,兵民奋起追击,倭寇仓惶逃窜,下船而去。其中最激烈的战斗有三次: 

  1、永乐八年(1410)十月五日,千户崔兴、百户冯春等领战舰巡逻霞堡海面,晓前,有23只倭船入侵,崔兴等自寅时鏖战至申时,矢炮俱尽,先后阵亡。同时牺牲的还有霍祥祯、戚朝康等百户。 

  2、嘉靖三十三年(1554)十一月十一日,倭寇从瑶岙入界,蒲岐所副千户崔海带领家军去界城截击。十二日追倭寇至虹桥,亲斩倭首一颗解官。十三日领兵追击至芙蓉港口,寡不敌众,兵惧,崔海独自奋战,以身殉国。十七日,明世宗以阵亡功加二级追封崔海明威将军,其子廷举升调为磐石卫指挥。 

  3、嘉靖三十七年(1558)三月,倭寇由粤转闽至浙,数以千计,侵犯乐清黄华海面,官军望风引退。蒲岐所千户秦煌与应袭千户魏履谦及百户季璋等孤舟力战,连发强弩射寇。后被十多只倭船包围,力竭被捕,俱骂贼而死。 

  三、古迹文物 

  蒲岐的古迹、文物很多,重点的罗列如下: 

  城门四座(各有内外城门)保厘门:蒲岐古城(建于宋淳熙年间)东门。明朝为海国门。清咸丰十一年(1861)修城时改为保厘门。为乐清县重点文物保户单位。蔚文门:蒲岐古城南门。明朝为东来门。清咸丰十一年(1861)修城时改为蔚文门。为乐清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安定门:蒲岐古城西门。明朝为半壁门。清咸丰十一年(1861)修城时改为安定门。镇武门:蒲岐古城北门。明朝为广升门。清咸丰十一年(1861)修城时改为镇武门。 

  晋砖:仓下村郡马垄出土。有“咸康五年(339)九月□日”字样。长37.5厘米,宽13.5厘米,厚4厘米,结构严密,质好。 

  南北朝砖:仓下村郡马垄出土。有“元嘉十三年(436)太岁丙子八月廿五日建”字样。长34.4厘米,宽15.4厘米,厚4.6厘米,侧有金钱纹和鱼纹。 

  宋压城砖:光绪丁亥年(1887)在南门城角出土中间刻有“绍熙甲寅”阴文四子。长一尺二寸,厚一寸二分,宽四寸余。绍熙系宋光宗年号,甲寅为五年(1194)。《蒲岐所志》曾载:“宋淳熙间方盛,始筑蒲岐城。”淳熙为光宗父孝宗国号。此砖或是增筑时纪念物。 

  王十朋读书处:在娄岙狮子山(龙台山)西北首山际。南宋王十朋少时曾寄居舅父万规家(在万泽),攻读于此。万规在此创办万泽书塾。后万庚改办义学。 

  宗文书院:又名文昌阁,原在东南城郭下。明永乐十九年(1421)正月初十创建。嘉靖间被倭寇毁。清康熙乙丑年(1685)十二月移建城上。乾隆间圯。嘉庆丁巳(1797)生员童炳蔚等损资重葺。邑令王大任有记。光绪辛卯(1891)十月廿四重建。 

  朱塘头:东门外至岐山下,长达1000丈,又称蒲岐海塘,明弘治十一年(1498)建成,为温州郡巨大工程。明朱谏有记。 

  霞堡古陡:在霞堡村。建于明弘治十一年(1498)。清朝多次损资重修。设有闸夫一名,按时供给工食银两。 

  南朝墓葬群:分布在仓下郡马垄。1980年发现“元嘉十三年太岁丙子八月廿五日建”坟砖。印有鱼纹、网纹。1982年发现残墓一角,北墓壁残长1米、残高1.30米、阔1.11米。墓底平铺墓砖三层,随葬器三件及瓷片等。 

  华秋洞:蒲岐古代深水港口,有碑,后掩埋堤塘下。为右代至建国前通往海岛的主要港埠。南宋有航船通京(即杭州)。今属南岳镇。 

  陈璠墓:宋太医院大丞。御赐归葬岐山。 

  连南夫墓:在烟墩山西南凤凰山岙中。连南夫系湖北应山人,北宋致和二年(1112)进士。授颖州(今安徽阜阳)司理参军,调任校书郎。宣和五年(1123)以太常少卿出使金国,联金抗辽,旋任濠州知州。建炎三年(1129)任显谋阁学士,建康知府,旋调泉州。绍兴初以宝文阁学士知饶州,捍御有功。绍兴六年(1136)改任广州知州。官至四品,属历史人才,民族英雄。因金兵南侵,山河阻隔,落籍乐清。墓葬于此。 

  十八家山:在岐山仰天河。明永乐八年(1410)十月初五日,倭犯蒲岐所,千户(武略指挥)崔兴、百户冯春等守卫崖头嘴,遇倭船大至,由寅激战至申,壮烈阵亡。墓葬仰天河十八家山(又名十八家冢),有十八家指挥墓葬于此。 

  明威将军崔海墓:在烟墩山双井头西首黄狗盘山坑中,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崔海抗击倭寇在小芙蓉以身殉国,追功二级,封为明威将军。 

  倭儿墩:在霞堡小教场一带,古战场边十八家山之下。明朝埋葬倭寇之处。原有多处,后人平为地种植作物,今仅留一处较完整。 

  三姑坟:在岐山仰天河山冈上,有三座土墩。相传有三女五代时为避战乱乘舟飘风到此。人问其来历,答三姐妹,俄而饿死气绝,埋葬于此。 

  东岳庙:在积庆堂前厅。建于清初,气象宏伟,前坦有石狮和洞桥,庙内有两廊殿堂和戏台,规模广大。 

  崇真道院:《隆庆志》载,元至正间建立。明天启五年(1625)改移常清道院。有额。庠士陈戴阳曾授徒于此。有“芙蓉花记”。清康熙间圯。乾隆二十六年(1761)春,州同金以正损资重建。 

  博明堂:旧名泰安寺,又名东庵。在东北角,明嘉靖已丑(1529)建。清康熙间寇毁。乾隆甲申(1764)春重建。五十六年(1791)毁于飓风。五十九年(1794)重修。 

  晏公庙:又名旗纛庙,共四处:一在西街,明永乐二十年(1442)冬建。清康熙间毁于耿王乱,乾隆庚午(1750)重建,道光十一年(1831)冬重建;一在东街,明正德二年(1507)建,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重建;一在水门头,明万历三年(1575)建;一在北街城下,明隆庆二年(1568)张姓所建,崇祯间毁,清康熙重建。 

  (省志:神姓晏,名戍仔,江西清西镇人。元初输文锦于上都,因而尸解,人以为神,立祠祀,后著灵江湖间。明初封“平浪侯”)。 

  七姓殿:又名半街殿,清初由崔、平、周、鲍、杨、李、宣七姓人士兴建。在北门村半街。 

  旌忠庙:在北门外山门桥山,祀宋海州通判侯畐。宋景定五年(1264)六月春旨建。赐庙额。元大德八年(1304),县领马福京重建,有记。明正德十五年(1520)十三世孙廷训请旨重修。崇祯二年(1629)正月二十八日毁。清光绪辛已(1881)裔孙爵封(天敬)重建。 

  迎恩堂:在西城外。明永乐间倪西峰鼎建。清康熙十一年(1672)僧远大募捐重建。岁贡生臧嘉有募缘疏。 

  杨府庙:一在西城外山麓,明嘉靖壬午(1552)正月廿九日胡笃斋创建,清康熙间,毁于耿王乱。乾隆六十年(1795)冬重建。嘉庆九年(1804)圯。道光十七年(1837)增葺。一在东城外北首,清康熙间建。道光九年(1829)冬火,十八年(1838)重建。一在南门外塘下,同治间建。一在下岩打水湾,建于明。一在娄岙大沙头山脚下。 

  按:神姓杨名精义,唐太宗时人。生子十人,父子入山修炼。惟五子名圣历,官枢密使,三子任车骑常侍,七子名圣法,为招讨将军,俱在仕途。一夕,拔宅飞升,事达于朝,三子闻知,皆挂冠归里,亦修炼登仙,屡著灵圣。 

  上沙殿:在得银桥东。清康熙间建。道光五年(1825)重修。 

  普照寺:在仓后(即仓下)。明正午间建。清康熙间僧徐恺重建。乾隆间风圯。道光十一年(1831)仍建。 

  常清道院:在蒲岐城东南角,又称道观。明嘉靖十九年(1540)邬少源建。 

  霞堡辖台:又称烟墩。明代兵台和烽火台。在蒲岐南门外岐山。明洪武二十年(1387)信国公汤和视察乐清沿海卫所时建。底部方形,每方长达6.4米。顶呈圆形,直径2.7米。喷火口形状鲜明。西侧有四栋三进、石柱穿斗梁两缝的库房。 

  芮指挥衙:旧志在北门西北角。左即芮衙池系芮成驻地。后改崔衙池,系崔海驻地。 

  金盏银盘:侯宅村祖传。是有盏带托盘的酒具,为祭祀侯畐等侯氏先祖祭器,金质。盘直径15.8厘米,内饰双龙抢珠图纹,中央置盏,盏高3.6厘米,直径5.8厘米。盏外有花草图四幅。此器共有18件。后陆续被窃,在清朝重行仿制,银质。有阳文“同治重建”字样。 

  铁藏: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正月二十五日,所主秦煌、崔海等议设,以压积庆寺。用银、铁数百斤铸成,内有赤金一两定心。高一尺,厚一尺三寸。 

  明朝火炮:崔贤攀祖传,2005年发现,铜质,5节,竹筒形。长32.7厘米,外径8.2厘米,内径6.3厘米。 

  青瓷碗:2005年7月崔氏古墓出土。 

  青瓷双耳瓶:二只,2005年7月崔氏古墓出土。 

  大定通宝:2005年7月崔氏古墓出土。 

  宣统学堂文凭:南门崔氏收藏。长69厘米,宽27.5厘米。四边有双龙抢珠图纹。右有“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十一月二十一日内阁奉上谕朕钦奉”,左有“宣统二年(1910)五月二十七日给”字样。系崔杰(炉青)毕业于浙江省官立两级师范学堂文凭。 

  蕨类植物化石:在蒲岐崖头嘴、双屿发现,茎叶清晰。系二亿年前裸蕨向种子蕨进化期间植物化石。 

  蟹化石:1957年于蒲岐双屿陡门建筑清基时出土。蟹盖、肚、足特征明显。通长8.8厘米,宽3.5厘米。 

  明·重修蒲岐千户所教场碑记:赐进士第江西吉安府知府、前南京兵部武选司郎中致政荡南朱谏撰,赐进士第出身直隶泗洲判官司前南京兵部文选司郎中主事笔山侯训书并篆额。 

  兵道示碑:在仓下河头陈氏祠堂壁上。碑高0.65米,上残,宽0.4米,下宽0.46米。小字模糊不易辨认。立于明代。 

  太平庄:在北门城下。 

  纱照屏:崔氏舍置。在南门中街。 

  天灯:明永乐十五年(1417)设在东街城隍庙前。因西北郭屡遭火灾,清康熙间改置街头。 

  城隍庙:宜德九年(1434)建,后遭火。崇祯三年(1630)重建。清康熙毁于寇。乾隆壬午年(1762)重建。 

  按:神名函玉,太平县(今温岭)人。康熙间发粟赈饥。乾隆四十年(1775)二月廿三日敕封任此。 

  关圣庙:初在南城外东南角,明建文四年(1402)春,各指挥世袭创建,清康熙倾坏。乾隆戊辰移建城内南门。嘉庆七年(1802),讯主李得升倡损增建。 

  积庆堂:明永乐间建于西南城角。相传胡官军、王军兵损资倡立。嘉靖三十八年(1559)正月十五夜,倭寇混入,军民逐退。至清熙十五(1676)毁于耿王乱。乾隆十六年(1751)重建。 

  四、民俗文化 

  蒲岐人口中除东瓯先民外,有相当部分在五代时期流放或避乱,通过海路或陆路辗转迁徙而来的各种身份人士,如广东人、福建人。到了明朝,全国各地戌边将士及其后裔增加了蒲岐族系。这种四方杂处于一地,交融地形成了蒲岐文化民俗的特色,独放异彩的民间游艺活动,在民间节庆时演出,形态保存良好,极有观赏性。 

  闹琼花:闹琼花是蒲岐镇东外村独特的民间游艺活动,历史上仅举办过不多的几次,最早的一次大约在100多年前的清朝。上一次距今也已68年,最近一次在1996年。原因是这样的盛会规模大,观众多(仅扮演的人数就超过200人),花费巨。 

  说起闹琼花的来历得提到隋炀帝。隋炀帝在历史上有过开挖运河的功绩。传说运河贯通那一年,隋炀帝梦见扬州琼花盛开,就携大批嫔妃宫眷和文武百官,浩浩荡荡沿运河直奔扬州观琼花。船上整日琴箫吹奏,艳舞翩翩。 

  蒲岐闹琼花就是将这一历史传说演绎出来,寄寓人们对国富民强太平盛世的祈愿。 

  闹琼花的时间定在元宵节。一百多年来,在剧目内容上变化不大,但扮演艺术、装饰、设施上有了很多新的改进。1996年的闹琼花,五色彩旗、军号手、鼓手,然后是气势恢宏的狮子滚球。接着出现的就是琼花。这琼花是采挖树干粗壮分枝均匀的活树体,去其原叶,用塑料仿是制成三十六张琼花叶,叶上站着八个番王,其中站得最高的就是李世民。三十六朵仿制琼花点缀枝头,熠熠生辉。加上现代电光装饰灯珠的映衬,愈显得李世民英姿勃勃。树后跟着“三十六”党,紧接着是六只采莲船,扮演者两人一船,一人作划桨状,一人提灯,因是日夜行舟,有时需要点灯引路。接着出现的就是隋炀帝乘坐的龙舟,炀帝端坐正中,作饮酒听乐陶醉状。两旁嫔妃、太监、宫女罗列侍候,有婢女弹唱,有乐师琴箫和鸣,极尽奢侈豪华。龙舟后面是四只满载百官及随从的彩船,加上最后的御林军护驾。整个扮演队伍从东外村出发,进东门出西门,沿西外进北门达南门,后又返北门,回转东外村。这种阵势规模相当庞大,演员队伍加上照护人员达2000多,还不包括临近四村自发组织的维持秩序者。闹琼花共扮了两夜,观众数达几十万人次,连温州和台州地区都有人闻风而来。 

  打千秋:千秋是古代北方山戎部族富有刺激惊险的游戏节目,在齐桓公征讨山戎时引进了中原,与中原固有的千秋游戏混杂演变而成,流行各地。蒲岐的千秋明末从福建引进,经过改造形成为具有蒲岐特色的大型游艺项目。气象雄伟,场面壮观。这不是人们常见的“荡秋千”,而是全国仅存的大型特技。 

  打千秋与年节习俗节结合,定于古历正月十四、十五、十六三天。两棵巨大的木头竖立南门千秋坦,搭起近30米高的千秋架。驾下搭有两米高的平台,供调度人员立足。架顶系四根粗麻绳,对角延伸拉紧,结桩固定,以防表演时架子倾倒。立这种千秋架须符合力学原理,蒲岐人深解此法,几百年来无一次倒架伤人事故。 

  千秋架中间宽八米,装备巨大图形转环,转环设四个转轴,每轴六米长。四个转轴由四名古装打扮的儿童系在轴上表演。平台上有大人推动转环,使转轴升高旋转,伴以鼓乐助兴。四名小演员筋斗连珠,精彩迭出,时而点放鞭炮、烟花、焰火,令人惊叹不已。清邑廪膳生张考吉曾为千秋制联: 

  巍乎,焕乎,登百尺高台,直似下临无地; 

  鼓之,舞之,看一场大戏,几疑中别有天。 

  生动地形容了当时的壮观场面。 

  民国时,当地文人崔电旋还郑重其事地为筹资打千秋写了一篇道地骈文式的通告,至今被人口头传诵。这通告有理有据论及“农隙歌舞,古有遗规“。寻找根据之后,涉及现实“兵伐频仍,水灾迭现。恐谋补救之不暇,安敢畅谈其娱乐乎?”故意一挫,转而一扬,“曹(昆)吴(佩孚)下野,此中华民族之大幸”,因此可以打一场千秋,进行一场娱乐活动,“拟作一番发苏民气之举动”。这第二条理由多么有力。接着,顺势推出第三个理由:“论千秋之性质,养尚武之精神,与特种迎神赛会大相径庭。”然后提出开费巨大,“集腋可以成裘,价众擎易为张事。蒲岐门列四方,民意应宜一致……” 

  一个千秋通告,也要如此郑重其事,可见蒲岐人对千秋的重视了。打千秋是蒲岐人的盛大节日,是蒲岐人加强亲属邻里情义,密切社会交往的最好机会。蒲岐人在这时不讲盈利,只讲情义。即使贫寒之家也沉醉在极大的欢乐中,尽家中所有招待远近亲友。蒲岐流传着这么一首民谣: 

  蒲岐打千秋, 

  米桶打介光溜溜。 

  前门叫多谢, 

  后门流眼泪。 

  既反映了来客之多,又体现了好客之情,也表达了待客的难言之隐。更有人将这民谣改编为: 

  蒲岐打秋千, 

  米桶打起满岭尖。 

  客人叫多谢, 

  主人叫嬉日添。 

  这首民谣亦为人们乐闻、称道。 

  蒲岐千秋已经六十多年不举办了。人们担心千秋将成为蒲岐历史上的陈迹。或许,今后有朝一日,有心的人会再度将这古老的、全国少有的游艺重新闹将起来,传续下去。 

  抬阁:蒲岐抬阁发生于清朝同治年间,不但市内闻名,而且被外地邀请导扮。 

  抬阁出演时间是每年元宵灯节。有时,九月会市也乘兴闹场。扮演的内容多是民间富有群众基础的古装戏剧,如“八仙过海”、“天女散花”、“白水滩”、“西游记”、“东周”、“三国”、“封神”等等。艺术性强,装饰更是奇特。每架抬阁起码五名多至十一名童男童女粉墨华装,肩上、手上、杯上、刀头、剑尖均可立人。玲珑秀美、灵气四溢。“八仙过海”中的韩湘子漫弄白玉箫,在古城星月灯花中分外潇洒;汉钟离则手摇长生扇,悠然微笑,神韵闲逸;铁拐李举起酒葫芦倒向嘴边,风趣地向人们致意。 

  当观众正被这精彩景象所吸引时,活泼踊跃的陈塘关的哪吒悬空出现,紧接着六个美丽的仙女提着花篮凭高撒花而来。突然,大白脸曹操也闯进场面,平添幽默。令人目不暇接,欢跃惊呼。 

  蒲岐人也够风趣,专门为抬阁创造了一个艺术水准很高的谜语: 

  远看仙人腾云, 

  近看三国封神, 

  仔细看看, 

  都是蒲岐人。 

  蒲岐抬阁以蒲岐历代积淀的文化底蕴为艺术背景,在元宵灯会的大场面中出演,更烘托出一种热闹感人气氛。蒲岐四门加上东外村和城隍殿共六条龙不时穿梭于游艺队伍中;踏高跷、笑戏、打倭儿炮等等节目各显技艺,和抬阁相得益彰,本来十分奇特的抬阁也因此倍添魅力。 

  笑戏:笑戏即“老鼠嫁女”,花花绿绿一大群上街老鼠大模大样,鼠态百出。坐在轿中扮老鼠新娘的竟是上了年纪的男人,戴着鼠面具被几只老鼠抬着,东摇西晃地在街面上冲冲撞撞。一路上作老人声哭嫁,哭的话语引人发笑:“命苦啊,兄弟年大,爹娘岁小,放心不下呀!媒婆真害人,骗我说新郎一表人才,今日一看,只有三寸半”一边哭,一边擤鼻涕抛眼泪。涕泪是番薯粉糊,杂有砻糠,一大盆一大桶地放在轿中,专向观众热闹处、姑娘妇女密集处乱甩,姑娘妇女们边回避边追看。 

  新郎是矮小子扮的,鼠面具也油头滑脑得与众不同,它故作高腔劝着新娘:“别哭了,我家富得很,有花生十粒,大米十盒,番薯丝十根……” 

  媒婆也高声相劝:“这样的好人家哪里找!地洞三进,洞房不漏水,上等树叶做的眠床……”抬嫁妆的老鼠,步伐热烈有劲。其中,挑脸盆架的老鼠进三步,回过头来退二步,扭着腰身半行半舞。抬尿盆的两头老鼠一步一蹦,配合情景制造气氛。这种场面,连老太婆也要开口大笑。 

  这是蒲岐人独创的游艺,已成了传统的保留节目。 

  打倭儿炮:打倭儿炮也是蒲岐传统的保留节目,最具有古城的历史特色。 

  一门以旧门板改装的、粗糙的大炮,炮筒以一株粗大毛竹充当,不加装饰。四个推炮的、两个点炮的兵却是古服戎装,神威俨然。所谓炮弹即是煤油气,煤油火把的火气吹入炮膛,即以厚布紧掩,油火之气冲向炮筒,爆发出轰天巨响,声威装烈,震彻海天。 

  古兵的庄严,大炮的粗糙,点炮动作的一本正经,声响巨大却无炮弹射出,亦庄亦谐,有一种独特的审美情趣。 

  这种打倭儿炮与蒲岐历史紧密相关。明朝,蒲岐设千户所,朝廷派遣将士驻守,带来了各地的游艺节目,也根据现实创造了相应的游艺节目,表示了与倭寇抗争的决心。当年临战时,军民一致,铁铳、鸟枪、火炮、倭儿炮悉数应用,虚虚实实以壮大声势,震慑敌胆。以至过节时也念念不忘抗倭,打倭儿炮的节目于是流传至今。 

  五、文化建设构思 

  蒲岐独具的文化特色,不但应当保护,而且应该将其功能扩大、突出,有一个发展规划。 

  蒲岐城镇十字形的四条大街,多数巷弄建筑保持着原有江南古镇风貌,留有许多三进五进的旧民居,如明朝乐清名人(称乡贤)宣铎的旧居、清朝叶家旧居、崔宅台门等等,以及年代久远的家族宗祠,如何重视、维修,适应人文旅游业的兴起。部分建筑已遭破坏,或改建现代住宅。 

  在对古城门、古城场所进行保护的同时,深入挖掘军事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如调查抗倭史迹,广泛收集抗倭史料,开辟蒲岐抗倭事迹陈列馆,整修蒲岐古庙、古刹、崇文书院、王十朋读书处等景点。 

  可以通过市场化运作,利用文化资源,可以构建如下旅游项目:烽火台升起烟火,古城门的仿古兵打开城门,旅游者仿古兵上古战场,海边烽火台观光。然后,到滩涂上参观水族馆,捕捉鱼蟹,洗浴,餐饮、吃海鲜、休闲、看民俗文艺节目…… 

  蒲岐除军事古镇、民俗文化古镇的称誉外,由于地处海边,又有海鲜古镇的美名。



转载请注明:http://www.leqingzx.com/lqxw/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