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隍信仰及乐清城隍庙

  有着1600多年悠久文明历史,常住人口达11易万的乐清市,随着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其民间宗教信仰活动亦日趋活跃。特别是道教,信奉的人往往比较多。据统计,在乐清全市,现从事道教活动的上岗人员有3万多人,其中全真派道士有100多人,正一派道士900多人;在市宗教事务局登记的道教活动场所有374所,没有登记的民间道教活动场所也有300来所。而在如此众多的道教活动场所中,城隍信仰者占了相当的比例。而这批信仰者大都是零散、自发地,以中老年妇女居多,根据其平日信仰的程度及所求事项祈求神灵保佑的需要而择日前往城隍庙奉祀神灵。如座落于乐清市乐成镇凤凰山麓的乐清市城隍庙,系浙江省宗教活动重要场所之一。有道士10人,其中全真派道士6人,正一派道士4人,由全真派道士管理道教宫观,终年香火不绝。善男信女们在城隍塑像前顶礼膜拜,以求保佑所求者诸事通达成功,或感恩城隍爷神通广大,护佑得力。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这批善男信女对城隍产生如此崇拜?城隍爷是何方神抵,又是怎样演变而来的呢?这得从城隍的身世说起。 

  一、城隍溯源。 

  据传,最初的“城隍”不是神,而是指城郊外面的护城壕。“城隍”最早的含义是由水墉衍化而来的。古人最早信奉的护城 

  沟渠神是“水墉神”,以后逐渐演变为城市的守护神,即城隍神。道教把城隍当做“剪恶除凶,护国保邦”之神,说他能应人所请,旱时降雨,涝时放晴,保谷丰民。因而,古代凡有城池者,就建有城隍庙。 

  查有关文献资料,中国最早建立的城隍庙,是三国赤乌二年(239)孙权在安徽芜湖建立的城隍祠。那时其它地方还没有城隍庙,后来才逐渐遍布全国各地。但当时的城隍神只是一个抽象的神,并没有具体的姓名。五代十国的后唐末帝李从坷于清泰元年(934)封城隍为王爵。宋代以后,城隍开始人格化,多以去世后的英雄或名臣奉为城隍神。元朝元文宗时(1328-1330)又封及城隍夫人。到了明朝时,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二年(1369 )下旨封京都城隍为明灵王,又封各府、州、县的城隍为威灵公、灵佑侯、显佑伯,并且重建各地城隍庙,规格与当地官署衙门一样,还按照级别配置相应的衰章冕旎。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 )正祀典,诏去封号,只称“某府或某县城隍之神。清王朝对城隍的祭祀规模基本依照明制。 

  可以说,城隍虽属道教之神,但由于历代帝王的重视和推崇及文人名士撰文赞颂,至元明清时,城隍的信仰和祭祀进入了鼎盛时期。乐清的城隍为何方神抵,除大荆的城隍有姓名外,其他均没有文字记载,民间也没有什么传说,可能是按照古代城隍庙的惯例设立而已。 

  二、乐清的城隍庙会与祭祀仪式。 

  (一)城隍庙会。 

  乐清市的城隍庙会在每年农历的5月11至15日,共5天时间,其中5月11系城隍爷寿诞日,这是参照都城隍的诞辰日而定的。据乐清市道教协会会长、城隍庙住持李尧方(法名高舜,原乐清城隍庙道长减崇霞之徒弟)说,乐清的城隍庙会在明清时极为旺盛,在每年的农历5月11至15日庙会期间,城隍庙除举行盛大的斋醮,道场外,均邀请浙江一带各著名剧团来唱戏。当时的城隍庙建有两个戏台。自5月11至14日的每天下午和晚上都上演双台戏,人来人往,热闹非凡。庙会期间还邀请全国各地的各类武林高手来城隍庙进行武术比赛,切磋武艺。另外还开展开仓放粮、搭棚煮粥施舍、济困扶贫等贩灾活动。特别是5月11的城隍寿诞日,举行城隍爷出巡活动。出巡时要举行隆重的仪式,由当地县官与庙负责道人亲自主持。乡民们多持斋诵经,参加活动。人们把城隍爷的神像从庙中请出,前呼后拥地沿城关四门巡游。所到之处,民众夹道欢迎,出巡队伍庞大,声势壮观。尤以晚上出巡归来的巡游更为精彩。巡游前,先在南门外教场头举行“祭灵”仪式,然后从南门进城,前有开路先锋,后有人扮的七星、土地、无常、皂隶、彩女、文武判官、文武状元。队伍分步行骑马、坐轿等形式依次列队前进,最后一顶四人抬的六角明轿坐着城隍爷塑像鸣锣开道压阵。城隍爷归宫后,庙里要演上四天的戏以示庆贺。 

  城隍爷出巡活动在民国后停止,但庙会仍沿袭下来。在“文化大革命”中,城隍庙的神像被毁,道士被遣散。自八十年代落实宗教政策后,城隍庙重新修葺,恢复了合法的道教活动。 

  (二)祭祀仪式 

  城隍爷的祭祀仪式,自明代起,每月朔望,知县率官僚属前往行参渴礼,新官到任前一天须宿于庙,翌日清晨着常服首祭城隍。乐清古代的官方对城隍的祭祀仪式,据明隆庆壬申本(1572 )《乐清县志》载,“国初以祭山川之明日,致祭仪同社役。祝文云:惟神正直无私,生民保障御灾捍患,众所瞻依。某等钦奉上命黍职兹土,今当仲春仲秋谨具性醋用伸常祭。尚享后以之合祭于风云雷雨山川坛及厉祭,则告于庙而迎其主位于厉坛之上。于是春秋庙中不复专祭,惟守土官到任则备性fe而合祭应祀神抵于庙云。” 

  现在乐清民间对城隍的祭祀仪式比较简单。善男信女往往择日到城隍庙,先将猪头、鸡、鳗誊等荤类供品摆放在桌上,并盛上几杯酒(现在全部改用素类供品,但有的仍荤素搭配),然后在城隍塑像前的香案上点燃一对蜡烛,并烧上三灶香,同时口中念念有词,大意是告知城隍爷自己是何方人氏、年龄、职业及要求保佑的事情等,念毕双手合于胸前,”尸头跪拜。 

  这些城隍信仰者,一般于每年的正月、二月来庙里求财、许愿,到年底来还愿酬恩的更多。平时一般逢农历月初一、十五来烧香。来者大都是乐清各地的善男信女,也有从邻县及杭州、上海等地跑来的经商者。由于一些香客的慷慨资助与香金收入,自1992年至今,乐清市城隍庙共向社会捐善款达100多万元,用于扶贫济困等慈善事业。 

  三、乐清市城隍庙的变迁。 

  乐清市城隍庙建于何时,没有具体的时间记载。但据明永乐(1403-1424)《乐清县志》载:“城隍庙在县治西隅仙隐坊里。旧在县治东北,国朝洪武元年例封显佑伯庙,仍其旧。洪武三年六月,钦依称乐清县城隍之神,以木为神主,不设肖像。知县张具瞻逐改迁于今址。” 

  查明隆庆《乐清县志》(壬申本),城隍庙位置同上,但“国初犹无封号,洪武三年六月始正神号,曰:乐清县城隍之神,木为神主,不肖像,堂宇兽头坐椅,书案悉如官府。然今庙中像设如故。嘉靖间知县欧阳震建寝庙。知县贺责重修。” 

  从以上文字记载中,可以推断乐清市城隍庙约建于元末明初。其位置原在县治(即现在的乐清市人武部)的东北隅,后来才移建于县治西隅仙隐坊(即现在的乐成镇公安西路市公安局位置)。当时的城隍庙占地约二十几亩,系三进式乙檐琉璃瓦,砖木结构殿宇。两旁建有配殿及厢房二十多间,规模已相当。后来由于城市发展的需要,城隍庙才迁建于现在的凤凰山麓。 

  开初的城隍庙叫显佑伯庙,明洪武三年六月才正式称乐清县城隍庙。但好长时间城隍没有塑像,只在其坐椅上摆放一块木牌作为神主来祭拜,直至后来才塑造显佑伯神像供信徒奉祀。其正殿之中除城隍大神外,两旁则分列八大将、判官、牛头、马面、 

  黑白无常、钟鼓神以及十殿阎王、十八司等地狱塑像,使人进入该殿有诚惶诚恐,不敢胡作非为之感! 

  另外,城隍庙里挂有“纲纪严明”、“护国庇民”、“浩然正气”、“我处无私”等匾额。还有“作事奸邪任尔焚香无益,居心正直见吾不拜何妨”、“善恶到头终有报,是非结底自分明”等楹联。这些匾额与楹联的核心是为城隍爷歌功颂德,劝人行善勿作恶。它是城隍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至于明永乐《乐清县志》上说“洪武元年例封显佑伯庙”,与明隆庆《乐清县志》上载“国初犹无封号”之说有矛盾。查有关资料,笔者认为应为明洪武二年朱元璋给各府、州、县城隍封号之说较为确切。 

  如今的乐清市城隍庙融过去乐成八大景点之一的“紫芝晚磬”为一体,雄居凤凰山麓而居高临下,与“西象”、“东象”遥相媲美。为适应乐清中等城市发展的需要,目前正在扩建的乐清市城隍庙占地面积30亩。按照明清时期江南一带的庙宇建筑风格,契合道教、阴阳、五行、八卦而定位设计,气势雄伟。内设有城隍大殿、三清殿、斗姥殿、六十甲子殿及厢房、戏台、鼓楼、钟楼、山门、牌坊等。这一工程为期10年,总造价3000多万元。自2004年开始扩建,现已完成第一期工程。全部竣工后,将成为乐清市后花园中一道靓丽的景点。 

  下面将乐清市城隍庙在建的主要建筑及有关情况简述如下: 

  城隍大殿:已建成,系5间水泥钢筋结构。殿顶有重叠斗拱承托,重檐琉璃瓦,画梁雕栋,富丽堂皇。殿高宽阔,庄严肃穆。殿前台阶当中有五龙抢珠凸雕图案;庭院中有大香炉一个;两旁厢房内点燃数百盏光明灯;厢房南首左右建有钟鼓楼各一座。城隍殿内正中塑有正襟危坐的城隍爷,两旁有文武判官,称之为“城隍坐宫”;其官左旁有城隍爷与夫人并坐塑像,谓之“城隍闲宫”。其它配塑有太岁、土地爷、文昌帝、福禄寿等神君。值得一提的是,这里没有黑白无常塑像,将原来站在城隍爷前的文武判官一并塑在城隍爷的两旁,放在一个宫里,同时又增添了一个“闲宫”,一改过去城隍殿传统的神像设计方案,体现了和谐宽松的氛围。 

  三清殿:三清是道教所崇拜的三位最高神,包括原始天尊、灵宝天尊和道德天尊。在通常的道教宫观内都要供奉他们的塑像,为他们专门建造祭祀之处。其排列顺序为:正中间的是原始天尊,他左手虚拈,右手虚捧,象征着世界的原始状态;他的左边是灵宝天尊,手中捧着一个阴阳镜,象征着世界刚刚走出混沌时的状态;右边是道德天尊,他手里拿着一把画有阴阳镜的扇子,象征着世界被创造最初的状态。 

  道教认为,三清居住在一个极为遥远而奇妙的神仙世界里,并且对无数的其他神进行管理,同时监督人类的社会生活。其中原始天尊的地位是最高的,他是整个宇宙的创造者,相当于中国式的上帝;至于灵宝天尊,为了迎合下层百姓的要求,道家把他授于民间信仰中的玉皇大帝;而道德天尊,大多数认为他就是道教的始祖老子。 

  斗姥殿:内塑斗姥元君等神。斗姥又称“斗母”或“斗姆”,系道教一女神,尊称为“圆明道母天尊”,长有三眼、四头、八臂。据传,斗姥元君神通广大,能阳能雨能变化,救灾救难。祈嗣就生麒麟子,祈名金榜就题名;做生意者祈之,则一本万利;祈父母则能长生,祈求子孙则能荣盛,祈求夫妇则能美满恩爱。万邪自板正,诸恶化为尘。据称信仰斗姥的人较多。 

  六十甲子殿:又称元辰殿。殿内要塑六十甲子神像。六十甲子即是用十天干与十二地支循环相配而得。六十甲子神为六十位星宿神,每个星宿神轮流值年。值年神又称太岁神。相传礼祀本命元辰之神,可以保佑一年顺遂,运气亨通。又说凡人们出游,登山涉水,忧虎狼之害;怕邪病之灾,或进渴官侯,只要呼叫本命神,则困难随解,百恶皆伏,所行大吉。民间叫祀拜本命神为“求顺星”或“求保护神”。据道士介绍,以后来这个殿祭祀的人也会很多。 

  钟鼓楼:在大型道教宫观中均建有钟鼓楼。因宫观内早晚开静止静时要敲钟、击鼓。旧时,丛林执事中职司开静止静击大钟者为钟头,职司开静止静击大鼓者为鼓头。钟鼓法器乃丛林号令之所寄。此外,道教认为:晨钟暮鼓,以召百灵,壮宫观之威仪,弘山陵之气象,因此每日晨昏不可缺少。道敬宫观敲钟、击鼓均为八十一下,以应太上道祖八十一化。敲钟时要念钟文:“闻钟声,拜老君,离地狱,出火坑,愿成道,度众生。” 

  四、乐清其他城隍庙简况。 

  在乐清,除乐清市城隍庙外,后所、磐石、蒲岐、大荆等地过去均建有城隍庙。其中蒲岐城隍庙在“公社化”时被毁后没有重建。现将有关城隍庙分述如下: 

  后所城隍庙:座落于乐成镇后所村城隍殿巷。据该庙碑文记载,后所城隍庙约建于明正统八年(1443)左右,距今已有五百多年历史。城隍庙中有戏台,常有本地民间剧团及外地剧团、杂技团来演出。笔者于2007年5月19日上午去调查时,有后所苗苗幼儿园的小朋友在老师的带领下,在戏台上排列节目,准备迎接六一儿童节。 

  该庙原系3间乙檐砖木结构,“文革”时被占用。1980年恢复宗教活动。1992年扩建成4间正殿及2间附属用房,2002年冬再次扩建成5间正殿、6间附属楼房,并重塑神像,彩绘壁画。内容有《东游记》、《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封神榜》等神话故事中的人物。 

  该庙占地面积约1000平米,总造价80余万元。殿正中供奉着城隍爷,其左边为五谷明王,右旁分别塑有太岁、文昌、土地爷。 

  后所城隍爷来历无考。农历5月15为城隍诞辰日,要举行庙会1天,嗣后在庙内演戏5天。平时供品有荤有素,以素居多。 

  信徒辐射范围:乐成、后所、东山南、南草挥等附近村庄。 

  磐石城险道院:当地人称西门城隍庙,座落于磐石镇西门西南隅,由地人蔡成松道长创建。旧城隍庙在磐石西门原磐石农业中学地址,明洪武二十年(1387 )建。民国初年曾遭受一场大火,化为灰烬,民国八年(1919)由地人筹资重建。后因庙被中学占用,城隍神像移立于泅洲堂。“文革”期间,城隍庙内的神像被捣,房屋被拆为废墟。1992年由地人蔡成松在磐石西门选址重建殿宇,名“清道院”。1994年经乐清市宗教事务局批准改名为“城隍道院”。2002年兴建两廊与前大门,气象宏伟,建筑面积达2000平米;2003年又扩建花园、健身场所、凉亭等,观后增建3间藏经楼,并建仿古城围墙。全观占地总面积4000平米,总造价400多万元。 

  殿正中除供奉城隍爷外,左右分别塑有三官爷、李十三娘娘、太岁、土地公公、唐僧、文武判官及黑白无常等神像。正殿后二楼上是“三清殿”。 

  该道院内现有4吨重的铜钟1个、3米高香炉1座、5米高铁塔2座、香鼎1个、古董小香炉3个、大石师子4对、木制大象1对、9米高陶瓷龙柱1对、古碑2块。 

  据有关人员介绍,该院道长蔡成松是个热心于公益事业的人,自1974年至今,共捐资社会100多万元,用于育孤救灾、修桥造路等。 

  该院庙会一年两次,分别是农历3月20与5月11日,其中3月20系李十三娘娘(系催生娘娘)诞辰,5月11是城隍圣诞日。平时供品荤素参半,上午念经时吃素,下午和晚上吃荤。庙会旺盛时日聚餐达200余桌。据称该院求签蛮灵。 

  信徒辐射范围:永嘉、洞头、虹桥、乐成、柳市、七里港、白石等地。 

  大荆城隍庙:原址在大荆镇北门,即大荆小学位置。1951年被拆除,1991年重建于荆山北麓。大殿坐南朝北,面临绵绵蒲溪。据该殿碑文记载,“大荆城隍庙建于清康熙元年(1662 ),尊神每年8月8日由地方官绅虔诚设祭。咸丰年间被兵焚后,诸事无考,但庙宇尚存。光绪十一年九月,拟奉古城分县孙世骤为城隍尊神。由职员张桂尊、岁贡蒋炯、监生翁明宣、凌炳文等具文江西龙虎山正一嗣教六十二代真人张元旭。嗣于光绪三十二年十月批救奉行。四十年代初庙宇被占为他用,香火暂缀。八十年代中期重建,1991年建成于今址。” 

  大殿5间,乙檐琉璃瓦,水泥钢筋结构,旁有附属房子数间。有趣的是这个殿的孙城隍有两个夫人左右并坐。其他神塑除应有的外,为迎合信徒的心理需要,还依次塑有梦神、华佗、屈原、催生娘娘、送子娘娘、眼光娘娘、主命官、意乐官、食乐官、观世音菩萨、包青天、火神、土地爷等25位神像。五花八门,包罗万象,各路神仙荟萃,可算是乐清城隍庙中塑像最多的庙了!庙占地总面积约1000平米,总造价100万元。 

  一年庙会两次,分别是农历7月15与8月28日。其中7月15又称七月半,叫鬼节,主要是祭祀土地爷,叫他管好各路小鬼,不要出来作祟;8月28系孙城隍诞辰日,其生平无考。 

  信徒辐射范围:大荆地区。 

  四、城隍信仰与饮食文化的关系。 

  乐清的几座城隍庙,平日信徒祭祀神灵时,过去大都使用荤类供品,现在有的庙用荤,有的用素,但以素类供品为主。特别是庙会聚餐时,少的摆上几十桌,如后所、大荆城隍庙;多则达上百桌,如乐清、磐石城隍庙。来就餐的人,少的出资几十元,多的上百、上千,甚至上万元,不论出资多少,均可入坐。 

  每桌食品有豆腐干、豆芽、海带、青菜、笋干、黑木耳及用面粉做成的素猪肝、素乌贼、素螺等10碗素菜,盘头有红枣、桂圆、葡萄、桔子、香蕉,苹果等。特别是在天气炎热的夏天(庙会大都在这个期间),过多食用荤类食品,难以消化,对人的身体有害,再则荤菜容易腐烂变质,不易保存。改用素类食品后,在清洁卫生及人的身体健康方面均有好处,亦符合夏季大众食谱的特点。 

  五、官殿管理与资金来源方式。 

  乐清城隍庙的宫殿管理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由道士住庙管理,如乐清、磐石城隍庙;另一种是没有道士住庙,平时聘请一、二个人来住庙料理,如打扫卫生等,俗称“殿主”,庙中的具体事情由一个领导班子来处理,如后所、大荆城隍庙。“殿主”们平时在庙里卖点蜡烛、香、银纸之类,但香金收入归庙里。庙里每月发给他们800元工资,吃住都在庙里。但大荆城隍庙“殿主”包义洪(现年80岁)说,他夫妻俩都没有工资,每天早上来,晚上回家,是尽义务的。总之,不论是何种管理形式,每座城隍庙均有一个管理班子,人员有7至12人组成,分别设有会计、出纳、治安、卫生、防火等专职人员。 

  城隍庙的资金来源于香客的乐助与庙会的香金收入。这要看这个庙里的神灵灵验与否与庙会举办者的平时人缘。年香金收入最高的庙有30多万元,最低的仅2万元左右。其中乐清、磐石城隍庙香火较盛,收入颇丰。 

  城隍庙另一项资金收入是,闲时将殿堂租给需要办法事的人家,每场道场收取100来元租金,称“殿税”,其水电费和柴火费归庙里支出,道士们的工资由办法事者给付。对于本村一些老人去世后,其家属请人在庙里演戏或唱词,是予以免费的,但水电费归他们自己支付。平日老百姓有什么祈福娱乐活动也放在庙里搞。 

  综上所述,乐清的城院庙已从过去单纯的祭祀场所,演变为民众自娱自乐的场所;其神塑从单元化转向为多元化,并且把佛教中的一些人物操合进道教的内容,以适应信徒多方面的奉祀需要;其信徒随着人员的流动,从固定到不固定,从不随意性到随意性,从近到远扩散;其城隍信仰及城隍文化与乐清城市深层的文化底蕴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城险信仰随着城市的发展而发展 

  乐清城隍庙自明代起至今,曾多次修复与迁建,而且一次比一次规模大。这反映了人们对城院信仰的需求,同时亦反映了城市建设的需要。在中国,一些大中城市的城院庙大都是著名景,点,且各有特色。扩建后的乐清市城院庙若将城隍文化加以演绎,并产生许多自己的特色,使之纳入城市旅游开发资源,定有稗益。 

  二、城险文化给人们提供了相互交流的平台。 

  过去,地处东欧一隅的乐清交通闭塞,信息不灵通。而每年的城煌庙会,人山人海,熙熙攘攘,给人们提供了相互交流的机会,同时亦活跃了本地的市场与文化娱乐活动,带来了商机。 

  三、反映了人们对和谐社会祈求的心理。 

  不论是过去或现在,人们到城隍庙烧香拜神,大都是为了求财或保平安。这反映了人们发家致富的愿望与对安定和谐社会祈求的心态。也许是城院爷在冥冥中的保佑或凑巧的机遇,发了财后的城煌信徒,要来酬恩城院。于是他们有的许愿,有的慷慨地捐资于城隍庙,以祈求更大的发展。而城院庙有了充足的的资金后,除用于庙宇自身建设外,又回报于社会,捐献给慈善事业,其功德无量。 

  四、给信徒提供了表达慰藉的机会 

  一般来说,在过去艰难的事业开拓时期,由于生活毫无保障而前途未卜,人们对宗教信仰的依赖性会特别高,所以当社会富庶后,就会转化成一种补偿力量,借由富丽堂皇的外观、缤纷的色彩和精雕细琢的宗教建筑表达出来。本市的几座城煌庙的建筑,多少体现了人们这种补偿心理。 

  调查附记:2007年4月20日上午,笔者驱车去磐石镇进行田野调杳。车到该植车站后,转乘人力三娇车丰V -石偏 隍庙_该人力三轮车驾驶人告诉笔者:磐石有两个城院庙,一个在西门,一个在北门,你去哪个城院庙?当时笔者觉得有点奇怪,一个地方怎么会有两个城院庙呢?逐向旁人打听,说确有其事。西门的城隍大,香火较盛;北门的城院庙小些,香火一般。于是笔者先去西门城隍调查(即磐石城院道院,其情况已在上面简述),然后到北门城院庙去调查,现将该庙有关情况附录于后。 

  磐石北门城隍庙:该庙原系关老爷庙,1989年因将原磐石城隍庙的城隍神像移立在该庙,故而改称为磐石城院庙。由磐石镇北门村老人协会管理,管理人员5人。据该庙管理人员倪国光(现年61岁)等人介绍,在1965年“文革”开始时,原来的磐石城隍庙要被拆除,其神像要被捣毁,庙址改建为磐石农业中学。于是该村的一位老人乘着黑夜把城隍爷“抢”了出来,后来立在关庙里,以后准备筹资建造一个新的城隍庙。 

  该庙系3间砖木结构,庙顶盖瓦。因年代久远,显得有些陈旧破落。内有戏台1个。庙中供奉着城院爷、关老爷、东岳爷、李十三娘娘,其中城院爷系木雕制品。 

  庙会在农历5月11日。是日众信徒聚餐10余桌,每人出资50元。平时供品荤素搭配;念经时吃荤,庙会时吃素。 

  信徒辐射范围:磐石、北白象、柳市等地。 

  又据介绍,2007年正月初三至初五日,为欢度春节,该庙组织300来人,举行了盛大的城隍爷出巡活动。途经芝湾、柳市、金炉、前星、西樟、樟湾、高番、白路屿等60个村庄。所到之处,村民均设香案、供品奉祀。由于是60年来第一次城院爷巡游活动,好多人没有见过,便纷纷驻足观看。锣鼓喧天,热闹非凡,并将这次巡游活动制作成光盘。 

  城院爷出巡仪仗队排列如下: 

  1、2人鸣锣开道,后面紧跟几十人的彩旗队伍。2, 4对锣鼓喧天,2把长号鸣响。 

  3、头牌4个,上书“肃静、回避”字样。 

  4、由20多人装扮成黑白无常等城险爷部下,执事们手持铜锤、铜铜、狼牙棍、青龙堰月刀、神又、铁钱、戟、剑等兵器,以示壮威。 

  5、4盏“城隍神灯”照路。 

  6、2把大扇随后,上画有红日、海水图案。 

  7、4人抬明桥两顶,内分别坐着由人装扮的文武判官。桥顶眉写有“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字样。 

  8、2人持黄伞,伞上画有彩色龙图案。 

  9、4人抬城院爷神盒,内放香炉及城院神牌。 

  10、4人抬奏桥,内放城隍爷木雕像。 

  11、锣鼓、鞭炮压阵。



转载请注明:http://www.leqingzx.com/lqxw/3.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