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下一个人才虹吸效应的风口城市温州古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是3月12日植树节,也是温州首个“人才日”。

继设立“民营企业家节”之后,温州再次为一个“广泛群体”设定“专属节日”,以城市的最高礼遇和最大诚意向人才致敬。

共享联盟鹿城站晴雯摄

也许有人会怀疑,这是否太过于注重形式?

不!温州人不是单纯的“爱过节”,而是喜欢这种过节的氛围,特别是要把“人才日”的氛围渗透到城市的每一个角落,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中,形成“人人尊重知识、人人礼遇人才、人人招引人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新风尚、新格局。

当然,设定“人才日”,温州也并非首个。早些年,深圳、宁波、石家庄、成都、宁德等地都纷纷设定专属“人才日”,而全国各地一二线城市也相继掀起了“抢人大战”。

因为大家都清醒的意识到,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谁能抢占稀有资源,谁将在新发展阶段胜出。从长三角到粤港澳,继上海、杭州、宁波、福州、厦门、深圳之后,在沿海岸线城市群像中,谁会是下一个人才虹吸效应的风口城市?

温州首个人才日新闻发布会

谁拥有阳光充足的引才平台?

良禽择木而栖!除环境、文化、交通、居住等因素外,“木”更指向平台——人才能尽其才、建其功,实现人生价值追求的平台。

猎聘发布的《中国互联网行业中高端人才报告》显示,杭州已成为互联网行业中高端人才净流入率全国第一的城市。

为什么是杭州?报告说了,首要原因是阿里巴巴创造的更多工作机会,阿里也是互联网行业职场人最想去的互联网公司。当然,除了阿里、网易等互联网巨头外,杭州科技独角兽数量已跻身中国第三。

平台对人才的吸引力可想而知。

温州有没有这样的平台?有,温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环大罗山科创走廊、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和瓯江实验室(简称“一区一廊一会一室”)就是。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挥的聚才能力自不必说,重点说另外三个——环大罗山科创走廊是我省建设的四大科创走廊之一,年首次出现在省政府工作报告中,北斗信息产业基地、大唐5G等多个正在建设中的温州产业新地标都布局在这条“走廊”上。

温州已连续两年举办世界(温州)青年科学家峰会,正争取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永久会址落地。

而建好瓯江实验室则事关增强温州未来科技创新的竞争力和影响力,目标是要大力推动瓯江实验室成为生命健康领域国家实验室重要组成部分。

“十四五”期间,温州要系统提升“一区一廊一会一室”创新能级,努力把温州打造成为全省重要的创新策源地。这正是人才和温州共同成长、互相成就的时候。

瓯江实验室效果图

当然,上述平台不是温州独有:泉州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环清源山科创走廊;宁德有中国福建能源器件科学与技术创新实验室;而嘉兴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正高规格打造G60科创走廊嘉兴段,其架构已初步显现。

所以,温州要想成为下一个虹吸效应的风口城市,光有平台还不行。

谁拥有雨露滋润的成才舞台?

“我负责阳光雨露,你负责茁壮成长。”这两年,温州先后推出“人才新政40条”“大学生政策”和“人才住房租售并举办法”等含金量十足的政策,并不断迭代加码。

在“温州人才生态最优市40条”中,领军人才综合奖励最高给予万元,最少也有万元;而针对高校毕业生招引“计划”,对新全职来温工作的35周岁以内博士研究生、世界大学排名前位大学或国内“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本科生,分别给予6万元、4万元、3万元就业补贴。此前,温州已出台重磅规定,本科生在温可享受购房打7折优惠。

相比较温州,记者了解到,自年起,杭州出台“人才生态37条”,对来杭工作的本科及以上学历应届毕业生(含毕业5年内回国留学人员、外国人才)发放一次性生活补贴,本科1万元、硕士3万元、博士5万元。

除了真金白银,温州也做好“育”字文章。“新型学徒制”不仅是企业的事,还是政府的事。按照“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双师联合培养”机制,政府把民企新招人员和签订劳动合同的技能人才,纳入新型学徒制范围,给予每人每年元补贴。

不仅做好招引人才的培育,更是做好本土人才的培育。根据地方产业特色,瑞安、瓯海、永嘉、鹿城等地已与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开展合作办学。新转设不久的温州理工学院,也马不停蹄地发布毕业生“留温工程”三年行动计划。

世界青年科学家创业孵化器

谁拥有枝繁叶茂的用才生态?

温州历来重视人才,光绪27年,当时的温州地区就出现了入股招才的做法。而温州也善于用好人才。上世纪八十年代,南存辉先生创立了“乐清县求精开关厂”,为提升企业竞争力,他多次到上海引才,千辛万苦挖来了3位资深工程师,正是在他们的帮助下,才有了现在的正泰集团。李校堃院士来了温州以后,成立了药学院,推动了温州生命健康产业的快速发展。

不仅用好本地的,还要用好外地的。未来的人才流动,物理形态集聚将逐步淡化,基于网络或者虚拟技术的智慧智力流动将更加凸显。近几年,温州积极开展“走出去”战略,在上海嘉定、杭州、深圳、武汉等地纷纷建设人才飞地,就地引才,使更多的高精尖缺人才为我所用。

事实上,温州这几年不仅仅将目光锁定为高精尖人才。3月11日,温州召开首个人才日新闻发布会上,提出打造“热带雨林”式的人才生态。虽是市级层面首提,鹿城、龙港等地却已在实践。热带雨林靠着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滋生了极端丰富的物种。温州正以自身的包容气度打造“热带雨林”式的人才生态。纵向,有李校堃、宋伟宏、叶志镇等参天大树般的院士级顶尖专家,有众多自由生长的专业领域技能人才,形成丰富多元的人才结构。横向,既有数字经济、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领域专家,也有商务、金融、文化、教育以及各类新领域的人才群体。

瓯越院士之家 张啸龙 摄

去年,杭州95后“快递小哥”李庆恒获评杭州市高层次人才。根据相关政策,除了在杭州购买首套房可获得万元补贴外,他还能在医疗保健、子女就学、车辆上牌等方面享受照顾,一度成为热门话题。

打破原有“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评价模式,让更多人才更好地成长。温州各地也在积极开展探索。如永嘉把人才成就奖的决定权交给企业,实行“企业评价+政府奖励”模式,政府出奖金,给哪些人奖励,企业说了算。又如鹿城第一时间把网络直播、技能工匠、传统工艺等纳入人才目录。

目前,温州全市在册市场主体数达到万户,企业数33万家,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跃,全市规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活动的企业占59.95%,居全省第1。温州曾经依靠人才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温州模式”,取得民营经济发展风向标式的辉煌。今天,我们还必须依靠人才,为加快建设“五城五高地”,全力做强全省第三极、建好长三角南大门,再创新的更大辉煌。

来源丨浙江新闻客户端

记者丨戚祥浩项锐

编辑丨Heinze



转载请注明:http://www.leqingzx.com/lqtw/1359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